2022年9月15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文艺节目中心制作的16集大型融媒体文化节目《行走大运河》正式开播。
单霁翔、冯骥才、茅威涛、蒙曼、徐则臣、王珮瑜等16位具有社会影响力的文化学者、作家、艺术家作为“大运河文化推广人”,深情讲述、生动解码。
作为一档音频节目,听众可以很容易从中发觉那种听觉上的丰盛,大量同期声增强了节目的现场感和贴近性。民乐、方言、戏腔、号子……处处流露着古韵。
目前,节目已更新了前两集《通惠古今》《津门合韵》。那些跨越时间的声音,听来依旧惊艳。
方言,一场南北交融的盛会
节目采访了大量居于运河畔居民,因此,观众可以听到很多独具特色的方言、口音。
第一期节目,通惠河流过通州,这里的方言夹杂着老北京方言、河北方言,融会贯通,抑扬顿挫,饱含着浓郁的北京官话韵味。
第二期则来到了天津。“哏儿”是当地人说话的一大特点。节目嘉宾作家冯骥才就是用天津话写作的一个代表,俚俗质朴,简洁明快,幽默、生动。
据悉,节目接下来还会走进沧州、聊城、济宁、台儿庄、淮安、扬州、镇江、无锡、苏州、嘉兴、杭州、绍兴、洛阳、宿州等十余座城市。
届时,观众们可以欣赏到吴侬软语、江淮官话、中原官话、冀鲁官话等,感受这场南北交融的盛会,实是一饱耳福。
大运河,也是大“韵”河。记者发现,每行至一处,节目加入了大量当地曲艺的经典唱段,科普“干货”。
1790年,时称四大徽班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沿运河进北京。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徽班逐渐由“诸腔杂陈”走向和谐统一,一种全新的剧种由此诞生,这就是京剧。
而在有着“曲艺之乡”称号的天津,各种艺术形式,亦是跟大运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天津快板、相声、天津时调……都是数百年的艺术大家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每个城市的曲艺特点各不相同,反映的亦是不尽相同的人情风土。
在以后的节目中,还将有越剧、锡剧、绍剧、淮海戏等传统戏曲剧种,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山东快书等曲艺形式登场,在“南腔北调”中尽显浓郁的运河风情。
号子,藏着运河生活百态
在前两期节目中,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对北京、天津两地船民劳动号子的演绎。
号子里没有精心修饰过的辞藻,那些河道两岸传唱着的民间歌谣,更像未经雕琢过的璞玉。有些原生态,有些粗砺,不加掩饰地宣泄情感,却有种震撼人心的奇异力量。
其实劳动号子折射的,是百态生活,百户人家有百种生活,也就能唱出百种旋律:枣庄船号、扬州栽秧号子、淮安运河号子、济宁夯号……
期待在以后的节目中,可以听到更多这样有生命力的声音。
通过这些令人惊艳的声音,沿岸普通百姓,热爱生活、歌颂生命,把父辈的旋律一代代唱下去。
《行走大运河》在开播前于北京、杭州、扬州三座城市进行了视频直播。
直播邀请了当地专家学者、作家、艺术家、非遗传承人、美食达人等,带领观众沉浸式感受大运河历史文化为节目预热。
随后,16集音频节目、36条短视频+记者体验Vlog、微博话题、系列海报、“点亮大运河”H5互动闯关游戏等多种方式将陆续上线。
希望更多受众,特别是年轻人感知运河之韵、运河之美、运河之变,让千年文脉在赓续中焕发生机、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