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厢是常州的“根”和“魂”。这里拥有市级以上文保单位89处,占全市四分之一;拥有3个历史文化街区、4个历史地段,即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前后北岸历史文化街区、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天宁寺—舣舟亭历史地段、锁桥湾历史地段、南河沿历史地段、三堡街—西直街历史地段,形成了红色文化、名人文化、运河文化等众多地标。
为助推老城厢复兴发展,去年起市文广旅局深入实施《常州老城厢复兴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纲要(2020-2022年)》,创新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系统梳理老城厢历史文脉,重点推进老城厢文物修缮,推进红色文化挖掘传承,加强文物资源特色挖掘和研究,全力推进老城厢历史文化保护工作。
重点推进老城厢文保建筑修缮
位于西直街运河畔的夏家大院,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是常州实业家夏秉钧所建的前后六进大宅院。清代砖雕门楼、凤穿牡丹雕花屋脊、琉璃花窗……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夏家大院是老城厢内建筑体量宏大、保存完整且存世不多的民居建筑群。
按照“修旧如故”原则,夏家大院去年进行了本体保护修缮。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副主任徐昕介绍:“夏家大院坐落于西直街历史地段,也位于锁桥湾汇入大运河的河湾交汇处。对夏家大院进行保护修缮,同步完成周边环境提升,将有效提升锁桥湾历史地段文化品质,突出展现运河沿线江南民居主题风貌特色。”
为全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市文旅部门系统梳理老城厢文物资源、常州名人故居资源,重点推进老城厢范围内不可移动文物修缮保护和利用工作。在我市古典园林中,近园是唯一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经过一年多修缮保护,近园在去年“五一”节前夕重新向市民开放,为老城厢添了一处热门人文景点,开园直播活动吸引关注超过20万人次。
到去年,我市已顺利完成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南市河历史文化街区等修缮保护工程,初步建成以瞿秋白、张太雷、恽代英、苏东坡、唐荆川等为代表的名人故居纪念馆群,开放名人故居纪念馆50多处。
我市不可移动文物管理系统建设中,还推出一项新举措——“建筑可阅读”。市文保中心为全市每处不可移动文物精心编写了图文并茂的“文物故事”。从2019年起,老城厢100余处文物保护标志碑上陆续配装二维码“身份证”。市民只需用手机扫一扫,就可深入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
构建科学有效的遗产保护体系
市文广旅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田海明表示,当前常州老城厢复兴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市文广旅局将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全面推进老城厢文物修缮保护利用和文旅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市创新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先后制定出台《常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常州市大运河水系建设管控办法》《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常州市文物保护办法》《常州市地下文物保护办法》等,构建了科学有效的遗产保护体系。
去年9月,常州市考古研究所挂牌成立。研究所整合常州博物馆和常州市文保中心的考古力量,开展市域内文化遗产的考古调査、勘探、发掘工作;对出土文物的修复、科技保护、保管开展文物学术研究、出版等工作。田海明表示,这标志着我市已构建包括文物保护管理中心、名人故居管理中心、考古研究所、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等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体系,常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迈入了新阶段。
我市还大力推行“考古前置”工作,积极协调城市建设与文物保护关系,以考古工作助推城市高质量发展。去年,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已承担市区基本建设考古勘探项目54个,涉及面积约410万平方米,勘探项目数量排名为省内第四。
让红色文化、名人文化“活”起来
去年6月30日,常州被列为国家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丰厚的红色文化资源,让常州汲取着前行力量,在保护传承中创新发扬的种种探索也让红色文化在常州“活”起来。
为加强红色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我市加快推进常州三杰纪念馆建设、周边环境整治及展陈提升工程,系统梳理全市红色名人、红色场馆,形成资源清单,完成了常州市革命文物名录基本信息填报。
市有关部门联合地方高校开展革命文物普查工作,进一步挖掘革命文物资源,摸清文物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提炼革命文物特色,为适时推荐公布新一批革命文物做好前期准备。推进李公朴旧居、万缘桥、王诤故居、中共太滆地委新四军南杨桥地下交通站旧址修缮工程、菡子故居、澄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等一批革命文物的修缮保护、价值挖掘和展示利用。积极开展革命文物研究宣传,推动形成《文旅融合视域下常州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发展研究》等课题成果,组织编撰《常州红色革命经典》系列丛书。
本文转自中国江苏网,消息来源为常州日报,作者:常文旅 刘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