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

Changzhou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常州籍翻译名家与运河文化关系考察

发布时间:2021-04-12 09:15:03

常州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地理位置优越,“舟车会百越,襟带控三吴”,易得风气之先,因而形成了开放性文化发展格局,走出了很多优秀的翻译家,他们为常州文化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9年国家发改委编制的《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建设大运河文化带,强调"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文化为引领促进支点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这是"十三五"时期文化引领城市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

常州籍翻译名家

大运河不仅提供了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新信息、新思想,开阔了人们的眼界。尤其是近百年来,一大批常州精英脱颖而出,他们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学习中西方文化。他们思维敏捷,思想开放,通过翻译传播文化、推动社会进步。

(一)瞿秋白

瞿秋白1899年出生于常州青果巷,1920年赴莫斯科工作。他大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翻译了恩格斯、列宁等人的经典著作和苏联著名作家的文艺作品。瞿秋白主张翻译应灵活、包容、变通,他在《苦力的翻译》一文中驳斥了"信而不顺"和"顺而失真"两种做法,认为译文既要忠实于作者,又不能照搬原文的语言,佶屈聱牙的译文会吓跑读者,"信"和"顺"是统一的,没有必要为了保留原作精神而选择"不顺".他在翻译《海燕》中的"海在抓住闪电的光芒"一句时,将"光芒"译作"箭",体现战斗的激烈,将原文中的"乌云,在无底的海上燃烧"意译为"阴云,在这无底的海的头上浮动",译文中的"浮动"展现了阴云在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动态变化过程。他的译文准确贴切,简洁流畅,音韵和谐,铿锵有声。

(二)赵元任

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生于1892年,成长于名人辈出的常州青果巷,后来留学美国。他学识广博,思路开阔,善于接受新鲜事物,大力推介国外优秀科普文章,翻译了许多科学小品文,其翻译目的是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人对科学,尤其是实用科学的认识,从而激励更多国人爱科学,用科学,研究科学,并以科学来振兴民族、振兴中华。他在论文《论翻译中信、达、雅的信的幅度》中提出了辩证、灵活可变的翻译理念:"信"无疑是最重要的,但有时"要达原书原来要达到的目的起见,只可以稍微牺牲点准确的标准"。

(三)屠岸

常州籍著名诗人、翻译家屠岸原名蒋璧厚,出生于1923年,曾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上大学期间加入秘密读书会,参加进步的学生运动,与朋友合办诗刊《野火》。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开始写作并翻译外国诗歌。1950年屠岸翻译出版了中国第一部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他认为译者应具有"客体感受力",译诗应该是两个灵魂的拥抱,拥抱原文,拥抱原作者,实现译者与原作者的合一。屠岸一生写诗、译诗,他的诗歌创作"没有拼凑的痕迹,受到中国古诗的影响,有音韵、节奏感"。屠岸选择译诗的政治倾向很明显,具有革命性。他之所以选择惠特曼的诗集《鼓声》,意在"借洋喻中",预示共产党必胜,蒋介石必败。

(四)姜椿芳

姜椿芳1912年出生于常州,1928年迁居哈尔滨,是一名戏剧翻译家,也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之父。姜椿芳是上海革命文化运动的秘密领导者,在上海沦陷时期翻译了大量反法西斯文学作品,为抗日战争服务。即使后来他的翻译范围更加广泛了,他也牢记自己是个"盗火者",用翻译为革命服务,斗争形势需要翻译什么,他就翻译什么。他译风严谨,译文忠实可信。诗歌翻译最难做到对应,但他的翻译仍然保持着原诗的风貌,以诗译诗,语言不同但节奏相同。他按照音节和韵脚,使原诗与译诗在音节数、字数、押韵、句子长短上尽量保持一致。

(五)陆小曼

胡适曾说陆小曼是一道不可不看的风景。这位常州名媛的父亲陆定是晚清举人,母亲吴曼华是常州白马三司徒中丞第的大家闺秀。陆小曼1903年出生于上海,6岁随父母迁居北京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培养下,陆小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18岁就熟谙英、法两种语言,被北洋政府外交总长顾维钧聘为外事翻译,周旋于外交场所。她研究英国文学,翻译出版了《海市蜃楼》,与人合作翻译出版了《泰戈尔短篇小说选》《艾格妮丝·格雷》。其译文文笔优美,灵动细腻。出身名门加上坎坷的经历为她的作品平添了典雅和唯美的格调。1946年,陆小曼在病痛中完成了她唯一的小说《皇家饭店》,揭露了上海旧社会的黑暗、罪恶,表达了她对现实的不满和对平等自由的憧憬。

(六)陈衡哲

陈衡哲于1890年出生于常州,1911年赴沪读书,1914年赴美求学,1920年回国,受聘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位女教授。她曾写过散文诗《运河与扬子江》,表达了她少女时代就形成的人生哲学:不要不思进取地"安命",也不要哭哭啼啼地"怨命",而要"造命",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在那个以"三寸金莲"为美的年代,她拒绝裹足,不甘受人摆布,最终逃婚出国求学。1915年,陈衡哲在美国求学时翻译了一篇英文传记《来因女士传》,文采斐然。她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译写并编著了中国的第一部《西洋史》,"文中有史,史中有文",将错综复杂的历史生动有趣地呈现出来,非常受读者欢迎。

常州籍翻译名家与运河文化的关系

大运河常州段是大运河历史非常悠久的河段之一,肇始于春秋,发展于隋唐,鼎盛于明清,水陆并行,虽几经沧桑变迁,却始终浓墨重彩,仪态万方,恢宏博大,成为厚积常州数千年文脉的彩带。

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既受制于自然,也受赐于自然。生活在一定地域中的人深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常州籍翻译家成长在运河边,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运河文化的影响。大运河是千百年来人与大自然抗争的结果,是人们改造自然、主宰自身命运的体现,生活在运河沿岸的民众传承了这种做自己命运主宰者的不屈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涓成水,汇流成河。大运河以其包容、开放,养育了一群目光长远、胸怀宽广、才华出众的仁人志士。常州籍翻译名家亦与大运河文化有着不可分割关系。

(一)翻译家的人生履历与运河文化的关系

常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大运河堪称她的母亲河。春秋运河、隋唐运河与明清运河纵横交织,河城相套。运河流经家门口,常州人祖祖辈辈生活在运河边,"以船为车,以桥为马",喝着运河水长大,枕着运河水入眠。本文研究的6位常州籍翻译家的人生履历(见表1)也都体现出流动性。他们人生阅历丰富,从出生到求学、工作,地点不断变化,见多识广,思想开放。一定程度上,水的灵动包容奠定了他们从事翻译和文学创作工作的基础,成就了他们的文人气质。这种柔美内化到他们的个性中,无论从事什么工作,无论走到哪里,运河文化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二)翻译家的翻译实践与运河文化的关系

京杭大运河是人类文明史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在古代南方地区,水运通常比陆路靠马、牛车运输的方式更实用、更普遍。古代人民"无中生有",开凿出一条大河,沟通南北,贯通了长江、黄河、淮河、海河和钱塘江等中国几大自然水系,从而使南北之间交通更便利,加强了全国的经济联系,发展了沿岸的经济。千百年来,大运河集中诠释了中华民族不认命、不安命、不怨命、自强不息的“造命”精神。本文研究的6位常州籍翻译家都受过良好的语言教育,他们投身翻译事业并做出了很大贡献。他们在翻译实践中展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无论是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理念的呈现,还是译文的特点等方面都体现出先进性、包容性和灵动性。常州籍翻译家翻译实践见表2。

(三)翻译家的其他成就与运河文化的关系

清末,内河轮船开禁,运河沿岸的民众得以走出家门,他们在大都市学习先进文化,并将新思想、新知识带回家乡,影响了运河沿岸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因此,大运河促进了新思想在运河沿岸的传播。例如,瞿秋白不仅是翻译家和诗人,也是革命家、政治家,他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一生致力于传播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其诗句"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充满舍我其谁的豪情;赵元任用音乐语言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歌曲《老天爷》体现了强烈的民主精神,表达了对反动政府的愤慨,成为许多民主斗士与反动政权战斗的锐利武器:陆小曼的小说揭露了上海旧社会的黑暗、罪恶;陈衡哲不裹足、拒婚、逃婚,不"安命",不"怨命",要"造命",要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些翻译家的思想具有先进性,与运河文化的先进性相契合。

常州籍翻译名家的名人效应助力
旅游明星城市建设的路径

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历史遗产、名镇名人等方面研究利用是运河综合保护的最大推动力。常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坚持传承历史文化,塑造高质量的旅游明星城市。塑造旅游明星城市的过程,也是挖掘、展示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禀赋和城市精神的过程,常州籍翻译家在旅游发展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作用。充分利用名人效应,传承文化记忆,对常州建设旅游明星城市有着重要意义。

(一)多渠道拓宽翻译家宣传的途径

加大名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名人效应打造文化旅游新形象。常州出了很多翻译名家,但普通民众对这些翻译名家并不熟悉。例如,陈衡哲是20世纪中国非常重要的人物,但后人却对她知之甚少,坊间流传的一些史料也并不准确,有的甚至是以讹传讹。传统媒体在信息解读与发布上具有权威性,可以通过开设《名人轶事》《青果巷走出的名人》《常州文脉》等专栏,讲好常州文化故事,全方位、有深度地介绍常州的翻译名家,让他们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新媒体覆盖面广,更具有亲民性,信息传播具有多元化特点,可以通过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多种形式进行微直播、微报道,让公众通过这些翻译名家了解常州文化。

(二)保护翻译家故居遗产

名人故居等建筑景观是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属于显性的文化遗产资源。常州应当围绕目前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和利用的规划要求,充分开发运河沿线的“名人名居名巷”等旅游资源。常州籍翻译名家的故居是独特的人文历史资源。应建立名人故居遗产的保护机制,遵循"修旧如旧"及“最小干预”的原则,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同时,还可以借助大运河文旅融合之机,加大名人故居宣传推介力度,把分散的故居与周边旅游资源组合、捆绑为精品旅游线路,真正"让文物活起来",并通过深度挖掘内涵,为旅游明星城市注入特色文化元素。

(三)开展文化活动

开展助力建设旅游明星城市的文化活动,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组织常州本土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旅游活动,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城市名气,让运河文化遗产家喻户晓、声名远播。可以组织翻译名家名篇诵读大会、翻译名家研讨会等活动,拍摄、制作以翻译名家为主人公的影视作品、专题片等,使这些文化名人从历史中走出来,成为新一代常州人内心深处"鲜活"的记忆和更为璀璨的"明星",成为常州的新名片。

结语

常州应构建多元化常州籍翻译名家传播方式与渠道,加强翻译名人故居遗产保护,传承文化记忆,不断提高翻译名人文化"软实力",从而展现常州历史文化,助力常州旅游明星城市建设。

本文原载于《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第39卷第1期“运河文化”专栏。
作者简介:杨焱(1973-),女,江苏泰兴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与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