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

Changzhou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运河工业遗存 |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常州文物保护名录工业遗产(3)

发布时间:2023-07-10 11:31:35

常州市目前有多处被列入文物保护名录的工业遗产,今天我们走近省级文物保护名录——大明厂民国建筑群。

延陵东路388号,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透着浓浓的民国风,成为大运河畔一处工业遗产的历史风貌。这里是原来的大明纱厂(被人们称为“大明厂”)所在地。一百年来,它见证了常州近代工业的起步、发展和变迁。今天,百年企业工业遗产活化利用让它以另一种方式重生。今天,在这片土地上,取而代之的是新生的天虹纺织和新建的“天虹大明1921创意园”,百年企业工业遗产活化利用和运河文化交相辉映,焕发出新的活力,它正以另一种方式向历史致敬。

01

02

大明厂民国建筑群位于常州市武进区延陵东路388号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内,南临大运河,是中国现代杰出实业家、著名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家族在常州的纺织工业遗存。现存有老厂房、水塔、实验室、会议室、疗养院等建筑,占地面积5832 平方米。老厂房东西长78.5 米,南北宽60.37 米,高7.5 米。水塔位于老厂房内部西北侧,红砖砌筑,高18 米,底部外径5 米,塔顶有“大明厂”三字。

民国老水塔高25米,建造于上世纪二十年代,主要用于消防和工业生产。如今,圆筒形砖砌水塔上繁体的“大明厂”字样虽斑驳但依稀可见。在老水塔的东北方向还有一座更高的水塔,这座水塔高56米,修建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当时,厂里扩大规模,生产和生活用水需求量猛增。于是,工厂打了几口深水井,并修建了这座水塔。2006年左右,根据政府禁止开采地下水的相关要求,深水井和这两座水塔也停止了“工作”。

03

大明纱厂是中国现代杰出实业家、著名爱国民族工商业者刘国钧及其家族在常州的纺织工业遗存。其前身为“利民纱厂”,1921年,由江苏吴县实业家张云博、杨翼之等人在沪宁线上创建了第一个用机器纺纱织布的工厂。

所谓“大明”有“大放光明”之意,反映了近代爱国实业家在战火纷飞的黑暗时期,为国家和民族争取光明的强烈使命感。此后,历经金融阻滞而亏损,因管理不善而停闭,加上侵华日军的轰炸等影响,数易其主、数度改名。

抗战胜利后,著名爱国实业家刘国钧重返故里租办该厂,并更名为大明纺织染公司丁堰工厂。

一直以来,大明厂都有两个门,曾有“西门进棉花,东门出棉纱”的说法,“因毗邻大运河,当时主要靠运河边的港口完成运输。”1947年为刘国钧女婿査济民收购,更名为大明纺织总公司丁堰工厂,简称“大明厂”。1954 年 8 月,大明厂实行公私合营,更名为公私合营大明纺织总公司丁堰工厂。1966年工厂实行国营,更名为常州第四棉纺织厂,简称“常州国棉四厂” ,企业生产的“象船”牌踏花被一度风靡全国。1991年以资产一体化的方式加入仪征化纤集团,更名为仪征化纤大明公司;2006年,企业被全球最大的包芯纺织品供应商天虹纺织集团收购。1979年1月1日,成立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2006年8月8日,“天虹纺织集团”整体收购“仪征化纤常州大明公司”,更名为“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虽几经变化,但大明厂生产的棉纺织产品一直是有口皆碑。新中国成立前,该厂以其他纺织厂的废棉作原料,织成绒布和绒毯。据记载,其“圣母”牌花色绒布和军用绒毯,曾获得1928年巴黎国际博览会特等奖。

纺织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作为制造名城的常州,纺织行业的发展在全国曾经是标杆。当时的大明厂,全厂员工有将近3000人,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全国纺织行业都开始走下坡路,常州也不例外。因为产品单一,没有竞争优势,大明厂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尽管销量如初,但产品附加值低,利润还不够还厂里的贷款,一度出现亏损。后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趋激烈,全国纺织行业都开始走下坡路,一度出现亏损。1991年,工厂以资产一体化的方式加入仪征化纤集团,更名为仪征化纤常州大明公司。2006年,被全球最大的包芯纺织品供应商天虹纺织集团收购,更名为常州天虹纺织有限公司。转型后的大明厂,做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纺纱业务,常州目前有3个生产车间,11万纱锭的规模,生产30个大类的品种,年产值达4亿元,并持续盈利中。常州天虹目前有3个生产车间,11万纱锭的规模,生产30个大类的品种,年产值达到了4亿元。

08

06

07

2008 年 2 月 26 日,大明厂民国建筑群由常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百年来,大明厂见证了常州近代工业的起步、发展和变迁。现在,它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迈向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