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城市。流淌不息的大运河作为常州的生命之源,记录着常州的悠久历史与城市变迁。为切实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遗产,努力响应江苏省着重打造吴越文化高地的顶层设计,把大运河常州段建设成中国大运河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使之成为常州“旅游明星城市”的金名片,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精神的必然要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以下简称“研究院”)依托常州工学院应运而生,通过集聚学术界和社会界的各类资源,对更好地梳理常州运河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阐释常州运河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彰显常州城市形象,具有积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研究院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平台为切入点,深入发掘、整理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资源,是凝聚常州特色的运河城市文化的软件功能的重要载体;打造成为立足常州、辐射全国、面向世界,集咨政建言、运河研究、应用转化、推广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开放性研究平台与高地。研究院依托常州工学院地方性本科院校,整合高校以及常州市内外各界学术团队,在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协调下,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建设:一是打造以引进加松散型合作方式集聚国内及省内人才,以团队建设和平台建设为抓手,以委托项目为导向,为国家、江苏省及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常州智慧,为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提供咨政建言的高端智库;二是打造围绕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政产学研金文”交流平台;三是打造以运河历史文化为研究方向的文献资料库和数据库基础平台;四是打造大运河文化建设、传播和人才培养基地。
围绕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展总体规划和建设目标,研究院聘期常州市内外有关运河文化资深专家组成顾问委员会和院务委员会;并成立七个研究中心(大运河历史文献研究中心、江南文化研究中心、常州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常州名人文化研究中心、大运河工业遗存及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大运河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大运河生态文明与水治理研究中心),开展常州大运运河文化建设文脉梳理、东吴文化、江南文化和红色文化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梳理,组建研究团队打造围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多学科、多方向的交叉融合性基础研究。同时,举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学术研讨与交流会,积极参加大运河文化相关的国际与国内会议。通过开放的研究平台,提供可持续的、有吸引力的研究条件,招贤纳士,构筑常州乃至全国的大运河研究人才集聚中心,建设成为“常州运河文化智库”。
研究院以学术核心为驱动力,坚持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以问题为导向,以应用研究为决策参谋,设置专项经费开展研究。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发布课题指南,重点关注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工业遗产群保护利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大运河水系生态文明与水治理、构建常州大运河沿线博物馆长廊工程、大运河(常州段)古村镇保护展示、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文创设计、大运河与常州城市发展、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红色文化及江南文化映射、大运河(常州段)名人谱系及可视化设计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投融资方案等研究方向,进一步丰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在充分挖掘常州运河文化资源基础上,通过组织和参加各项学术活动,建立学术研究队伍、发布研究成果,形成常州本土的大运河文化学术研究力量。一方面积极参与省院活动,加强与兄弟城市间交流,如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高峰论坛,主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与文化高地建设”分论坛;在“大运河文旅融合与区域发展”分论坛,做《文化引领、融合交汇: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专题报告,等等;另一方面发挥市研究院职能,对接市运河文化带建设,如参加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建设带建设软件工程项目预评审,常州运河五号创意街区“展览展示中心”揭牌,启动常州新北区、武进区、天宁区大运河研究基地建设,等等。
此外,各研究中心根据研究方向,组织相关专家实地调研常州市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孟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工程、张太雷旧居保护修缮、大运河历史遗存展示区、大运河文献资料数字化工程等地。并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基础研究,凝练应用研究方向,有效实现理论成果的应用转化。这些学术研究成果成为了江苏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展常州运河文化研究,不仅能够为常州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能够通过总结和提炼,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贡献地方智慧,并形成“常州运河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