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

Changzhou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衔接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13 08:52:39

一、研究意义

2014年,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7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作出重要指示和批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江苏是大运河沿线河道最长、流经城市最多、运河遗产最丰富、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段最多的省份。创造性、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使其成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先导段、示范段和样板段,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引领江苏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涵。

2019年,江苏率先出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地方性法规《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指出“在江苏大地上,依法推进790公里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文化长廊、旅游长廊、生态长廊,推动沿线产业升级,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我们人大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人民的重要责任。”

(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江苏带来了新的机遇

从区域空间布局来看,大运河文化带南北直接串联起京津冀城市群和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横跨国家三大区域战略,并与“一带一路”建设纵横交错,这也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拓展提出了现实要求,即以文化为引领,强化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在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和有机结合的基础上,拓展区域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推动区域一体化的高质量发展。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和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江苏省委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及时制定法规性决定,从制度安排上解决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面临的突出问题,非常及时,很有必要,对于依法促进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走在全国前列具有十分重大意义。

(二)运河沿线城市形象趋同化使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迎来新的挑战

大运河沿岸因自古禀赋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便利的水上交通运输优势,诞生了多座历史文化城市,赋予无限的活力和生机。运河沿线城市借助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商品得到交易,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得到传播。随这运河水不断流淌的是影响着这些沿岸城市文明的“文化基因”,每个城市、村镇、街道呈现出来的璀璨历史文化和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全是两千五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发展变迁的真实刻录。历史随着运河水在两岸留存了丰富的文化遗存,记载着每个地域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足迹,也孕育出了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

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和科技进步,陆路交通逐渐取代了水上交通,大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萎缩,甚至有些航段已经消失。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进程的推进,运河沿岸城市群急速发展,这条流淌了数千年的大运河曾经带给城市独有的文化,并未能够很好保存下来。可以说,这些宝贵的城市个性魅力并没有予以充分重视和保护。反之,在过度追求政绩以及利润最大化的经济利益驱使下,许多历史文化名城被房地产商和政府部门有意无意地过度开发同质性产品,而忽视和放弃了城市所特有的文化遗产,“西风东渐”的思想逐渐盛行。多样化的城市文化被“移平”,取而代之的是“千城一面”、“万城一颜”的城市建设。如今,大运河沿岸城市在城市形态、城市面貌等城市文化越来越趋同。这一定程度上便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破坏,造成了我国空前的文化危机。

(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紧迫性

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要求,也是延续和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生命力、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空间的发展路径。

战略衔接能够有效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空间。在保护传承中科学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传承,才能推动大运河文化的永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需要在加强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有效衔接、有机整合的过程中提高大运河文化科学利用的深度和广度,从而进一步延续和增强大运河文化的生命力,拓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空间。江苏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交汇点或核心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有效衔接是江苏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主要内容,更是凸显江苏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核心定位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