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

Changzhou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西运河——常州木业兴旺地

发布时间:2021-04-12 15:05:22

运河记忆

清朝至近代史上,常州木业曾和豆、钱、典一起,成为当时常州四大经济支柱。

在清朝时期,常州非木材主产区,主要靠安徽的徽木,江西赣游上游的西木,湖南湖北沅江、资水、湘水流域的广木,福建的建木等,经运河抵达常州。若无运河的畅流,尤其后期西运河的解禁畅行,木业的兴旺就不可能实现。

运河经西仓桥向西,到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的西大王庙,是木行较早的聚集之所。但最早期常州的木材交易中心,因为西运河河道狭窄,又先要确保官船漕运,木排停泊受禁,所以起兴于市北青山门外的运河。第一家木行“屠源丰木行”就出现在北门外天祥桥堍。只是这时木业的规模一般。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武进境内的孟河、德胜三河疏浚后,木排沿长江下来,进入常州多了个进口河道——孟河河口(即荫沙)小河闸,常州木业发展呈现重大转机。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运河又进行了一次较大的拓宽浚深工程。枯水季节,上游来的木排,也能从孟河进入。这次运河疏浚中,由地方官绅筹议,助资开浚。其中木行(西运河沿岸为多)筹垫资钱三万银元。除小河进口外,对西运河在内的运河也拓宽浚深。南运河木行也另外捐纳“码头”费银五千两。此后,水流顺畅,木排禁令解除。加上漕粮改海运,辛丑条约后国库空虚而又征粮改折,持续了千年的漕粮船运功能终结,这更利于运河中木排的畅行,对常州木业的飞跃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常州的水质本含沙混黄,水质优越,不像无锡、苏州靠太湖的水会让木材皮色黯黑易生青苔。于是,常州木业进入兴盛时期。

至宣统六年(1909年),仅西运河畔三堡街的木业公所,先后有洪都木商公所、赣州帮龙辉会所、龙南会所等。进入民国,赣州、龙南、临清、洪都等木帮的120余家江西木号,通过西运河运达常州的木材量巨大。西运河、南运河河段木材经营异军突起,成为常州木业的重要集散地。宣统末年,西运河等的永丰盛、钱祥丰、乾洽丰、开泰,俗称“三丰一泰”四家木行,年批发木材量占当时常州木业的70%。规模不同、特色各具的木行有54家,全市木材销售额达300万银元,常州木业已独步江南。

由于木排在西运河畅流的同时,解禁后的西运河大王庙和南河沿河里的木排停泊大增,常州地区木材可及时投入销售的本源也随之大增。繁盛时,从怀德桥往西,到西大王庙,直至奔牛婉蜒三十多里的水路上,大批西木、广木如一条长龙排列。1937年,侵华日军占领常州,想水陆并进前攻南京,对河里的木排又劫又烧,兴旺的木业遭毁灭性打击,歇业达十分之八九。

抗战胜利后,各木行重新活跃或恢复。1949年后,木材经营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公有制经营逐步替代私营。即便如此,木材储运依靠运河的态势仍长期存在。1953年,为便于调拨木材的管理,由公安部门协调,木材的验收、贮养、调运多集中于三堡街,设大王庙塘口水库。从大王庙至新闸运河十多里水路中,全部停泊有木排。后来,随着东北木材、浙江木材和铁路、公路等材源及运输载体的变化,木材储运呈现新格局,但西运河、五星桥、北港等储木水面库存仍发挥着作用。一直到1985年底,常州储木库存容量为5.5万立方米,其中水库容量为3万立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