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因水而居,城因文而兴。大运河(江苏段)沿线流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8个设区市,加上泰州、南京、南通等市,江苏13个城市与大运河直接相关,以大运河为纽带形成了贯穿江苏南北的水动脉,将江苏已有规划的三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和 徐州都市圈串连起来,对区域空间重构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城市群都市圈建设应进一步挖掘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使之在江苏的城市群都市圈层级体系建设和区域一体化中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在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内,发展都市圈和城市群 都将是扩大内需及经济转型的重要引擎,应顺势打造江苏段的大运河城市群,建构具有分工关系的高品质文化型城市群,形态上“组团发展”,机制上“共生互动”。大运河流经的地区发展差距大,应借助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相关项目实施,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文化气质,让“一条河尽显江苏人文之美”。文化立市,建设文化型城市群。文化型城市群是相对于经济型城市群而言的,以文化、生态、生活质量为建设的主要目标,也是国际上一些城市群区域经济发展正在探索的方向。以金融、设计和高科技为竞争优势的东京圈城市群,以潮流和产业设计中心为目标的意大利城市群等,都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目前,我国已经规划和在建的城市群有30多个,尽管规模和水平不同,但是在不断增大和消耗生态环境资源等方面是殊途同归,发展模式亟待改进。大运河城市群需以文化立群,一方面要注重生态保护修复和沿线环境建设,创建低碳环保型城市,解决流域内日益突出的土地、江河湖泊等环境与资源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下,全面梳理沿线城市历史文脉,复兴大运河文化资源,培育具有积极协作关系的城市群都市圈文化机制,使之发挥文化引领发展的作用。加大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力度,强化江苏省内大运河与长江生态环境、河道水系、航运等方面的协同管理。对接长江经济带建设,聚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目标,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整体布局,凸显大运河江苏段独特的文化底蕴,发挥大运河重要节点城市的窗口作用,促进交流。江苏的“1+3”重点功能区战略,已经将淮安、宿迁和部分里下河地区城镇划为江淮生态经济区。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规划作为新的战略补充,需立足于更好地推动江淮生态经济区建设,打造富有文化气质的大运河城市群,提升文化品味。大运河沿线淮海经济区的苏北、鲁西、皖北、豫东等地区经济相对落后,而徐州是大运河沿线的中原文化高地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新一轮发展要通过整合大运河文化资源,形成高品位、高效益的文化带,增强徐州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文化引领和辐射效应。
根据城市辐射空间不同,国际化城市分为两大类:第一,在世界范围内拥有全面影响力的国际化城市,像伦敦、巴黎、纽约、东京和上海等世界城市;第二,具有国际区域性影响力的中心城市,比如米兰、京都、波士顿等城市。大运河(江苏段)流经南京都市圈和苏锡常都市圈,中心城市南京和苏州,按照城市 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力等,发展目标可以定位为第二类文化功 能凸显型的国际化中心城市。进一步凸显南京在城市群中的首位度。在《长三角城市群发展规划》中,南京被定位为特大城市,也是唯一的特大城市。作为区域中心,南京地处长三角富庶地区的边缘,南京的城市国际化要服务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南京应以现代交通为抓手,推进高铁、地铁快速通勤网络的形成,联合镇江、扬州、淮安以及安徽的淮北、宿州等市,以大运河为基础建立一个协作发展带,对接徐州都市圈大运河中原文化高地,发挥南京在城市场所、星级宾馆等方面的优势,做大、做强运河会展经济。同时,利用科教优势,增进国际教育和文化交流,推动大运河文化的国际交流。进一步凸显融合创新的吴文化优势。从产业发展、产城融合的角度,苏州城市国际化可以从休闲、旅游、会展以及智慧产业、文化创新产业取得突破。苏州是同时拥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双遗产”城市,连续多年被评为国内最宜居城市。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中,苏锡常要以苏州为中心,建设长三角文化现代化示范区,成为大运河沿线的吴文化高地,让世界的主流文化在苏州都能找到与吴文化的对接口。同时,发挥大运河的空间载体功能,构建一条生态绿色发展和创新资源集聚带,在创新产业发展、沿线环境建设等方面高标准定位,推进国际化创新型人文城市建设。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首先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也是大运河文化在新时代的发展和创新。要把大运河建成一座流淌的博物馆,将每个城市不同的运河文化资源完整地展现出来,也要面向未来,切合城市发展定位,服务于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需要。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实现文化事业一体化发展。区域一体化最根本的还是利益分配问题,如果不能形成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一体化就很难持续。大运河城市群的文化一体化建设,关键在于处理好上下游运河城市的关系,实现城市间的一体化错位发展。运河节点城市旅游项目建设与上下游周边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均需统筹考虑,形成互补、互动关系。一是遵从市场机制,从人口流动趋势入手,对大运河城市群都市圈与文化事业相关的建设,在空间布局、空间结构上都要有精细的研究;二是依法治理,制定地方性法律、法规,将城市间生态文化发展合作与城市政府的政绩考核问责挂钩;三是签订城市间合作协议,对于为确保大运河沿线城市群整体发展保护资源环境导致自身发展受限的城市,要根据发展的机会成本进行补偿,通过双边或多边协议,以法定形式固定下来。整合环境资源,打造互联互通、宜居乐业的城乡生活圈。打造适宜居住和生产的美丽乡村,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城市群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城镇化的过程不能忽视对农村地区的投资。大运河(江苏段)沿线共有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7座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大量的省市县级历史文化遗产。沿运河形成的乡镇,粮棉桑果等传统农业富有地方特色,需要根据自然禀赋,进行科学定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互联互通的城乡,活化历史文化资源。要从根本上改变将农业视作低端经济部类的政策预设,不断融合多种业态,推进乡村现代化。同时,尽量保留乡土建筑,尊重大运河沿线原住民的生活形态和传统水乡环境,各类特色小镇和田园乡村建设等都要因地施策。当前,大运河沿线的环境状况欠佳,要全面开展沿线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提升乡村建设水平。低强度开发,保持田园风光和特色乡村形态,构筑河道水系、农田、村庄相互依偎,鸡犬相闻的生态景象,方能保持乡村美丽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