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

Changzhou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傅燕婷、俞明钢:《常州运河文学中的毗陵驿书写》

发布时间:2021-04-12 16:50:46

一、历史上的毗陵驿

毗陵驿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迁移和改名。据宋朝《咸淳毗陵志》记载:“毗陵驿在天禧桥东,枕漕渠。”[1]“漕渠”是常州运河的古称,宋朝时,因为漕渠南通荆溪,所以毗陵驿曾改名荆溪馆;元代,毗陵驿改名为水马站;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名为武进站,并迁至朝京门外一里,洪武六年(1374年) ,复改回毗陵驿;天顺五年(1464年),常州知府王造将朝京门内元代的万户府改建为毗陵驿,以扩大其规模;正德十四年(1519年),常州知府王教又迁毗陵驿于朝京门外百步,紧邻今天的篦箕巷,直至清末。

毗陵驿的始建时间,由于史料的遗失,难以考证。但是毗陵驿于唐朝时期就已存在是毋庸置疑的。唐朝诗人李绅在《毗陵东山》的诗序中写道: 东山在毗陵驿南,连水西馆,馆即独孤及所在郡所置,荒废已久。至孟公简重修,植以花木松竹等可玩。孟公在郡日,余以校书郎从役,同宴于此,今则荒废仍旧。”[2]133“东山”是唐独孤及任常州刺史时所造的庭院,内有水西馆、东山亭等,以表达他对东晋谢安(号东山)的仰慕之情。30年后,孟简于唐宪宗元和年间任常州刺史,他重修了此庭院,后又荒废。由上文可知,毗陵驿最迟在独孤及之前就存在,并已投入使用。此后毗陵驿经过多次迁移、改名、扩建,其功能日趋完善,作用日益广泛,意义和影响也越来越深远,一直到清末,毗陵驿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

毗陵驿是水陆并行的驿站,毗陵驿具有驿站功能、漕运功能和接驾功能。驿站是古代专供传递文书或来往官吏中途住宿、补给、换马的处所。据《泰定毗陵志》和《续毗陵志》记载,毗陵驿在元朝时期曾改名为水马站,并设置站船30只、站马60匹。除此以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传送朝廷和官府紧急文书的急递铺,按规定铺司兵传递文书一昼夜要行400里,路上行人必须避让。明朝以后,毗陵驿的规模不断扩大,功能不断增加,驿传体系也越来越完善,直到铁路、电报等现代通信设备兴起,其驿站功能才被废除。

漕运在古代是巩固政权、保障王朝运行的一项基本措施。除了物资供应,漕运还可以作为一种经济和物质的调控手段,运用漕粮赈济灾荒,控制各地区的粮食平衡,消弭社会动乱。常州是江南漕运的中转站,有“贡赋必由之路”之称,是“自苏松至两浙七闽数十州往来南北两京,无不由此出”的交通要道,毗陵驿的漕运功能在此凸显出来。以宋朝为例,常州漕粮数常年稳定在600万担,最高可达800万担。漕船、军船、民船和渔船经常把常州运河挤得水泄不通,为此常州官府不得不规定运河之中除了漕船、军船外,其他船只一概禁止通行,以保证漕运畅通。明正统五年(1440年),为解决阳湖、武进的漕米储运问题,官府在常州运河的东、西两边分别建立了东、西两大粮仓,规模相当宏大。每年赋税上征时,各乡农民纷纷来此地完粮纳税,粮船穿梭,车水马龙,人声鼎沸,一派繁荣景象。

大运河常州段是康熙、乾隆南巡江南的重要地段,两位皇帝抵达常州时一般均由毗陵驿前的“大码头”上岸,然后骑马从朝京门穿城而过,至舣舟亭登舟,继续东行。乾隆帝曾三次从毗陵驿登岸进城,并在《御制过常州府城》中赞:“毗陵驿口驻飞舻,城郭周巡六辔纡。老幼欣欣称旧日,江山风物已勾吴。”[3]生动地再现了南巡时的壮观场面和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太平盛世图景。据道光《武进阳湖合志》首卷《巡幸恭记》载: 1683 年“十月二十有五日巳时,(康熙)御舟经临常州,御乐前引,万骑夹岸南行....万民观者皆呼万岁”。二十八日,“圣驾自苏州回銮,过常州府,文武诸臣率阖族候选诸臣跪送于西郊(毗陵驿),时满途烛灯辉煌”[4]。从被称为常州版《清明上河图》的《康熙南巡图》(第六卷)可见,龙舟从大运河畔奔牛镇的万缘桥浩浩荡荡地向东而行,毗陵驿、篦箕巷、文亨桥、朝京门等景观尽收眼底。这幅气势恢宏的画卷生动地再现了常州当时的城市面貌,运河两岸商铺林立、幡旗飘扬,运河中波涛滚滚,舟楫来往,行人、工匠、商贩、农夫等各色人物栩栩如生,毗陵驿也因此声名远扬。

大运河贯通南北,运河沿岸车马如流,运河上舟楫如织,往来之间,必有呼朋引伴之需、宴会住宿之所,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国独有的驿馆文化。常州的驿馆文化起源于江南大驿——毗陵驿,古时候,毗陵驿周边有荆溪馆、水西馆、朝京馆等著名驿馆。荆溪馆原为毗陵驿的旧址,位于常州城南天禧桥桥头,后来毗陵驿迁至朝京门外,此地便政为客舍,以迎宾客。南唐微骆常侍徐独曾作《题毗陵驿》:“曾持使节驻毗陵,长与州人有旧情。为报驿桥风月道,舍人须鬓白千茎。”[5]徐铉当年所住的驿馆就是这座荆溪馆,“驿桥风月”这二名句就成了荆溪馆一带风光的真实写照。史载,南宋高宗赵构“车驾幸金陵,及还行都,皆次荆溪馆”,宋高宗两次驻跸于此,荆溪馆当年的盛况可见一斑。周边闹市昼夜不息,人流穿梭如织,实为常郡之要所,城邑之风光。在毗陵驿未搬迁之前,水西馆就在其南面不远处,曾承担了毗陵驿的部分接待任务。元和年间,常州刺史孟简重修水西馆,诗人张祜曾作《题常州水西馆》:“隙地丛筠植,修廊列堵环。楼台疏占水,冈岸远成山。尽日草深映,无风舟自闲。聊当俟芳夕,一泛芰荷间。”[6]描写了水西馆周遭的自然风光,修竹遍地,长廊环绕,楼台映水,冈岸成山,可见风景之美妙。朝京馆在朝京门外一里,旧传为“高丽亭”,当年高丽使臣来京朝贡,曾驻足于此,因而得名。常州的驿馆不仅商贾云集,有骚客造访,连异国使节也常来往,这都使毗陵驿人气大盛,成为常州城里最繁华的地段。同时毗陵驿也为常州的驿馆文化打下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历史上的毗陵驿曾多次遭到破坏,后又重建。1860年,太平天国李秀成部与清军激战,交战中毗陵驿遭到严重破坏。清光绪九年(1883年),常州知府最后一次复建毗陵驿,建造木牌楼、驿头门、马王殿挂号房、马棚、兽医棚、槽头等,设有驿马56匹,船15艘,马夫34名,水夫82名,水手45名,颇具规模[7]。1911年毗陵驿被裁撤,归并邮政。民国后,毗陵驿改为惠商堆栈和惠商商场。1987 年在拓宽京杭大运河常州市区段时,曾在怀德桥东侧发现毗陵驿码头石碑,市运河拓宽工程指挥部在这古码头原址重建了“皇华亭”,立“毗陵驿”石碑于亭内,“毗陵驿”三字由书法家武中奇题写,毗陵驿碑现位于篦箕巷内。毗陵驿曾是大运河的重要节点,如今虽然其作为驿站的使命已经结束,但是它依然在常州文化图景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是常州城市形象的窗口,是常州运河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常州文化浓缩的标志。2017年常州陈蕾老师以毗陵驿为造型创作了一个翻糖蛋糕,斩获了英国伯明翰国际蛋糕展金奖(全球最高级别的翻糖蛋糕比赛)。毗陵驿作为常州运河文化的代表已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