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常州分院

Changzhou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Constr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

张巧凤:《视觉隐喻视角下常州运河沿岸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建构》

发布时间:2021-04-12 16:48:53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市通州区时强调,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6月又进一步要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历史文化资源。工业遗产是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大运河的工业文明及运河城市发展的历史记忆。江南运河段北起镇江,经丹阳到常州、无锡,继而环太湖东行抵苏州、嘉兴,然后转向西南,直抵杭州。这段运河沿岸城市不仅风景秀丽,人文荟萃,而且也是中国近代以面粉、棉纺织、缫丝、丝织为核心的民族轻纺工业的发祥地与分布中心,在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遗留下来的工业遗产资源沿运河呈线性分布,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技术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常州作为沿线的工业名城之一,除了运河五号,运河沿岸还有多处工业遗迹等待挖掘、保护和活化利用。

一、常州运河沿岸工业遗产资源

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在2003年发表的《工业遗产的下塔吉尔宪章》中对工业遗产的概念进行了权威界定,认为工业遗产是“具有历史价值、技术价值、社会意义、建筑或科研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建筑物和机械、车间、磨坊、工厂、矿山以及相关的加工提炼场地、仓库和店铺,生产、传输和使用能源的场所,交通基础设施,除此之外,还有与工业生产相关的其他社会活动的场所,如住房供给、宗教崇拜或者教育”[1]。2006年4月18日,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通过了《无锡建议——注重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的工业遗产保护》,对工业遗产采用了类似的定义,即“具有历史学、社会学、建筑学和科技、审美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包括工厂、车间、磨坊、仓库、店铺等工业建筑物。矿山、相关加工冶炼场地、能源生产和传输及使用场所、交通设施、工业生产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相关工业设备,以及工艺流程、数据记录、企业档案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1]”。依据这样的概念界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等梳理了常州运河沿岸的工业遗产。为了清晰地围绕“运河文化”这个核心,我们把“运河沿岸”界定为沿运河南北2公里范围内,因为2公里范围内的工业企业在建厂初期--定是考虑用水的便捷和运输原材料及成品的便利。如戚墅堰发电厂,工厂南临大运河和常戚公路,北依沪宁铁路,东临戚墅堰机车车辆厂, 西邻常州第四棉纺织厂(常州大明纺织染公司),水陆交通,十分便利。“厂区地处太湖水系,厂西约1公里处有丁塘港,东南有梅港河等与太湖相通。工厂发电用循环水取自大运河。[2]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末,是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江南运河沿线城市工业所有制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个体、私营、乡镇、外资企业异军突起,国有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例下降较快,私营制造业上升较多,特别是苏锡常--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苏锡常成为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中心地区,企业的分布也突破了运河沿线往乡镇平原发展。所以常州也有很多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乡镇企业工业建筑。

从表1可以看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常州工业主要以轻工业,特别是纺织业为主,原常州戚墅堰机厂则是因战争从上海搬迁而来的原上海淞沪机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在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大发展时期,常州除了延续原先在纺织染工业方面的优势外,也逐渐发展了轻工电子和制造业,甚至一度成为重要的制造业城市,为当前常州打造工业明星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常州工业发展的时间线索相对较清晰,我们按照时间顺序对上述工业遗产进行简单分类: